<崇心醒心十二條綱>

  知過而勇於認錯的子夏  

 

 

        孔子說:「一個君子如果不能用莊重的態度處世做人,那麼就不能展現令人尊敬的人格威儀,所學也就不會深入牢固。要以忠誠信實作為人格的骨幹,沒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要存著這樣的心,向每個人學習。從每一個朋友身上學習他們的優點。)有了過錯,不要害怕去面對、改正自己的過錯。」

 

        孔子弟子子夏,因為兒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他的同學曾子去慰問他,曾子說:「我聽說過,朋友失明就應該替他難過。」說著曾子就哭了,子夏也哭了起來,同時子夏有所抱怨地說:「天啊!我又沒有犯什麼罪過啊!為何讓我遭受這樣的處境!」這時,曾子生氣地對子夏說:「商!(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你怎麼會沒有罪過呢?以前我和你曾經在洙水和泗水之間,侍奉我們的老師(孔子),後來,你年紀大了,退隱到西河之上,因為你沒有稱道老師的德行,所以西河的百姓不清楚孔子的德行,而誤以為你就是孔子,這是你的第一個罪過。

 

        再來,你的父母去世時,你在守孝期間對失去父母的哀痛之情,還比不上如今失去兒子所表現的哀痛,因此你並沒

有留下什麼好的孝行讓人們知道,這是你的第二個罪過。

 

        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就哭瞎了自己的眼睛,毀傷了身體,這是你的第三個罪過。(孔子曾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見《孝經》)你有這三大罪過,怎麼說你沒有罪過呢!」子夏聽了曾子的話,立刻丟開手杖,對曾子下拜,說:「我錯了!我錯了!我離開人群而隱居,(沒有朋友規過勸善)實在太久了!」

 

典出《禮記》

 

        勇於面對自己過錯的態度,就是一種人格的莊重,有了這種誠敬莊重的做人本質,自然會受人尊敬。而用這樣的態度來做學問(或任何工作),必定能夠紮實穩固,因為能與自家生命結合的學問,才是最深刻最堅固的學問。所以,勇於面對自己的過錯,就是勇於承擔,也是忠信人格的展現。在聖人的眼中,為學與做人的修養實在是一體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