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心醒心十二條綱>知恥的故事

  人生感悟:知恥近乎勇  

 

 

        孔子在《禮記•中庸》中說,「知恥近乎勇」。大意是說有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一個人懂得羞恥,才能自省自勉。有羞恥之心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戰勝自我,這是「勇」的突出表現。然而,隨著現代社會道德標準的低下,不知羞恥的人似乎是越來越多了。君不見那些戴著鴨舌帽與墨鏡的中共特務,駕駛著沒有牌照的車跟蹤高智晟律師,在光天化日之下耍流氓卻沒有絲毫羞恥之心。

 

        世人重榮、愛榮、慕榮、趨榮,因此識「榮」易,知「恥」難,改恥更不容易。「知恥近乎勇」。「知恥」只是離開勇敢近了一點而已,還算不上「勇敢」。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相比之下,知錯必改才是最為難得的。

 

        在中國古時候有一位勇猛的將軍,他年輕時總喜歡到離家很近的一個村子裏去享受放蕩的生活。他的青春就這樣一天天的虛度,武藝也漸漸的荒廢了。有一天,他的母親把他狠狠的訓斥了一頓,母親情真意切的話語使他猛然醒悟,將軍感到萬分慚悔。他向母親發誓再也不去那個村子了,從此苦練武藝,立志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然而,有一天在進行了整日的訓練之後,將軍又累又乏,就伏在他的愛駒身上睡著了。馬兒本來應該載負他回家,誰知受過主人調教的馬竟一直把他載到他原來的樂土去了。當將軍醒來時,他發現自己又到了不該到的地方。將軍凝視著自己的馬,儘管這是他除了親人以外的至愛,經過長久的沉默,為了痛改前非他還是拔出劍來殺了這匹馬。

 

        孟子在《孟子•公孫醜上》中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大意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羞恥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 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仁、義、禮、智的萌動,只有禽獸才不具備人類的這些天然的善性。人有「羞惡之心」,才會在名利面前表現出高風亮節。由此看來,人有知恥之心,才能意志堅定,於貧富、得失、義利之間有所取捨,而不是任憑欲望的驅使。否則,人沒有了羞恥心,就什麼事情都能做的出來。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會覺的羞恥,能夠有勇氣改正,那還為時不晚。如果安於羞恥,或者不覺得是羞恥,反以為是榮耀,那就是不可救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