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仁月小故事 - 台灣黑鬚番 馬偕博士  

文/余文生

 

馬偕在台灣時期:西元1872年—1901年

 

        座落在台北鬧市中山北路,有間佔地廣袤的宏偉建築,乃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私立醫院,為紀念百多年前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士馬偕牧師而興建,理所當然定名「馬偕紀念醫院」。萬里迢迢遠渡重洋,來到當時生活環境落後得多的台灣,傳揚上帝愛的信息。在傳道之餘贈醫施藥,開辦醫療課程,並當起牙醫。馬偕醫院造福人群,馬偕之名遂深入民間,廣受大眾景仰。

 

        馬偕牧師在27歲那年,長老教會總會差派前往中國。同年12月抵達廣州,然後再轉到台灣高雄,認定該地為他今後的宣教工場。於是安頓下來先研習中文及台灣話俾作好準備。接下來馬偕選擇前往台灣北部,展開在台灣長達30年的宣教生涯。

 

向牧童學習台語

 

        外來宣教士抵達陌生地區,首要工作乃突破當地語言和文字障礙,馬偕當初曾數度延聘專人任教,然而效果不彰。後來他以其獨特手法,每天抽出大部份時間前往田野間,去找放牛的牧童嬉戲玩樂,與他們混在一起,從而學習台語。此舉非常奏效,令他在短期內就可以掌握台語發音奧秘;再經過五個月,他首次嘗試用台灣話作簡短講道,居然語驚四座,博得滿堂掌聲,令人刮目相看,為了更融入華人社會,他取了一個中國化名字—偕叡理,以後大家都尊稱他為「偕牧師 」。

 

歷盡艱辛卓然有成

 

        每位宣教士在開始時候都會面對不少辛酸,端賴不屈不撓的意志,大無畏的勇氣來支持,超越種種危難。馬偕的座右銘是「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當初進行宣教期間,無法信服當地老百姓。因此常受到排擠,被暴民恐嚇、驅趕、威迫,丟擲石頭,淋潑糞便,甚至數度在土匪刀口下逃生,嚐盡各種辛酸。最後終於雲開月明,成為台灣歷史上最成功的西方宣教士。

 

當上台灣女婿

 

        有位陳塔嫂體會到偕教師已超過適婚年齡,感念聖經上話語:「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2:18),將自己孫女張聰明許配給偕牧師為妻。這突然而來的禮遇,令偕牧師受寵若驚,惟有向神作長時間敬虔的禱告,明白此乃神善意的安排,遂接納婚約,表示對台灣的認同和愛的投入。

 

遊行佈道贈醫施藥

 

        由於他做了『台灣女婿』,也自認是台灣人,更講得一口流利本地話。因此每次佈道會都召聚大批聽眾,坐無虛席。在台灣北部開設了教會50餘間,福音遍及基隆、蘆州、大龍峒、艋舺、三峽、羅東、礁溪、蘇澳,亦深入到平埔原住民的區域。另有英國的專業醫生隨身。偕牧師的拔牙技術「出神入化」,曾一次一口氣拔掉100顆蛀牙;手法迅速俐落,令人難以置信。

 

開辦牛津學堂

 

        偕牧師宣教成效卓絕,他在淡水成立「牛津學堂」,除神學外亦兼授天文、地理、動植物學、生理衛生、化學、物理、醫學常識和解剖學等,更聘不少專家擔任授課。教學理論與實驗並重,所以教導出來的學生除神學外,知識豐富更具備西方醫學理論。開設的教會皆設有藥局,提供醫療服務,為大眾的健康帶來莫大裨益。

 

鞠躬盡瘁為台灣

 

        偕牧師一生熱愛台灣,將自己畢生金色年華奉獻給台灣社會。除自己娶了台灣女子為妻外,後來兩位千金亦成為台灣媳婦;偕牧師晚年患上喉癌,仍放心不下教會發展和牛津學堂的教學,於1901年6月2日逝世,在世寄居58載,遺體下葬淡水馬偕墓園。他在台灣傳教30年,建立教會60餘所,施洗信徒近3,000人;他的貢獻,常存台灣民眾心中。偕牧師臨終前幾年,曾以下面的詩詞,表達他對台灣美麗島的無限摯愛:

 

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的生趣在於此;

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

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

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

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

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

找到我的歸宿……

 

        延伸閱讀:大道真詮-16回 側隱、大道規範-5回 犧牲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