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裕溫柔、慈悲愿行 金晶
人生的方向與目標,決定於您如何去「看待」與「對待」,每天,窮人吃三餐,富人也吃三餐,但自認舒適即可滿足。
父母教養著孩子,讓孩子長大成人,但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皆有自己的觀點、看法和作法,甚至有的產生叛逆與不正常的心態,其對待心理產生了偏離,譬如說:孩提時代大都是依賴父母洗澡,為人父母者,義不容辭的在百忙中,放下手邊的工作,付出熱心、愛心、耐心地為子女洗個乾淨舒適的澡,但當父母年老或臥病時,要子女洗個腳,也許就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了,有些竟連遭受嫌棄,都要記取「忍!美德也!」如此挫折,必然會讓人感到「苦之最」唷!
然而,挫折是人生心靈成長的開始,因此,若將挫折當作是必然的現象,而歡喜的去迎接,去面對,也就是真正修行人的正確「修心」觀念,因為內心世界具備寬恕之心,在道場上才能自動、自發,才能持恆,才能持久於道務的拓展,達到慈悲愿行的全心融入。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但是若喪志,則一切無望;若擁有寬裕的胸襟,則對道務的推展,也將是莫大的助益。所以想著,唸著濟公師的名字 -李修緣,若用台語發音,不就是「你修緣」「你修圓」了嗎?好比「恰」字,正是佛「心」相「合」呀!
我們都知道,道場的殊勝處在於道真、理真、天命真,但此「真」是必須仰賴每個人實實在在去行,去做,才能得到的結果,倘若因人為的推、托、拉而影響道務,就是道場的「堪慮」,若是大家都肯負責、熱心而展現愿行,奮勇向前,則道場的「殊勝」必是弘揚寰宇了。
因此,若大家對道務的展現,都具備了內聖與外王的工夫-時時慈悲愿行,寬裕溫柔的和氣一團,那麼,人聚則「財」聚,人多則「才」多,個個道心堅定,道氣必然磅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