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坐的姿式及注意事項
(1)要穿寬鬆的方褲,要解脫、要自在,身上的束縳儘量減少。
(2)臀部要有坐墊,人一坐下來,重心向後傾,如果不墊個東西,會沒有平衡感,坐久會腰痠背痛。
因此,如果坐墊太硬,初習靜坐會坐不住,但也不能太軟,太軟起不了作用,至於高度則隨個人體型選定,以舒適為原則。
(3)腰幹挺直,氣脈才會通達。腰幹好像天柱,直通到天上。天上在哪裡?就是我們的頭頂。有的人腎藏不好,頭會暈,腰會酸,腳無力,也就是精氣不足,所以站久會痠。若是坐下來,脊椎骨可以支撐身體的重心,產生平衡感。
(4)腳盤坐,盤坐的方法有雙盤、單盤、如意盤。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或是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剛開始可能單盤也做不到,可以採「自由坐」就是雙腿交叉,架住身體,以求平衡。
如果單盤另一雙腳會蹺得很高,這也是不平衡,每天要靜坐之前,需先練腳,坐下來盤起腿,先輕輕壓二十分鐘。在做這個動作時,心會慢慢靜止下來,骨頭也會軟化,然後再換腳。有人天生骨氣就比較硬,打坐是要求得平衡,身心不協調,就是不平衡。打坐入定,入靜最要緊,盤腿的方式其次,但剛開始學打坐,身正心才會定。
(5)手結定印,放在丹田。結手印,就是兩個守衛守護著我們的丹田(福田),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相拄。這樣可以陰陽平衡,使一(陽)右(陰)的電流相通,達到互相交流。
(6)收下顎,舌抵上顎,將你的舌頭抵住門牙上齦的唾腺,好像嬰兒還沒長牙齒,在酣睡時的狀態。
我們的任督二脈到喉嚨的地方是交叉線道,舌就是無線電,因為嘴巴太愛講,所以跟「天地」失去了連絡,亮起紅燈。通天的線路被切斷了,一往上抵,告訴你不要亂講話,而且會分泌很多唾液。古人說唾液是寶,道教說,在靜坐中生出的唾液是「瓊漿玉液」,佛教稱之為「菩提甘露」,分泌之後,要把它嚥下去,這種唾液可以幫助胃消化,促進內分泌,達到平衡的效果。
(7)眼睛可以全閉,因為閉目可以養神,但是有人眼睛一閉,就想睡覺,也可以採垂簾半遮眼的方式,似閉還開。
(8)心情放輕鬆,思想,意識集中於一點。「制心於一處」,道法自然,進入休息的狀態,不要一放輕鬆就入睡,那是不能有成功。
(9)靜坐出定後,雙手摩擦,摩擦可以生電,然後在臉上按摩,有皺紋的地方,多摩擦幾下,有美容養顏的功效。雙手擦熱抹臉擦汗,這是古代神仙洗臉最好的方法。眼角有魚尾紋的,要把魚抓掉,這個方法很有效。再摩擦身體兩側的腎藏部位,有補腎的功用。打坐之後,手有能量這是最新美容電療。
(10)打坐流汗,不要馬上吹冷風、喝冷水,真的口很渴,可以喝一點溫開水,如果肚子很餓,進食儘量吃流質,如果是在睡前打坐,靜坐之後,最好不要再吃東西。
我們現在就實地來靜坐,各位同學端坐,能雙盤的人就打雙盤,不能雙盤採單盤,如果你單盤有困難,還是先從「如意坐」開始學習。
頭放輕鬆,肩膀下垂放輕鬆,不要聳肩腿放輕鬆,放下,再放下…(約經過二十分鐘),好,大家慢慢出定…眼睛先別張開,雙手摩擦生熱,在臉部作按摩,有「魚尾紋」的多按摩幾下(抓魚仔啦!)雙手再摩擦生熱,按摩腎臟兩側,腳酸痳的同學可以腳伸直,用手輕輕按摩疼痛的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