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下說故事〉 禍延子孫
根據清朝的著作《夜譚隨錄》中,滿州人作者和邦額(註一)所寫道:
因果報應這樣的事,到處都有,經常發生,然而在考場裏發生的尤其之多,據說,秀才們入考場的頭天晚上,考官們都會穿上官服,誠心地請鬼神,請神用紅旗,招喚親人的靈魂用藍色,招喚有恩怨的鬼魂用黑旗,請鬼神完畢之後,把三色旗幟插在明遠樓的四角(註二),差役們一邊請鬼神,一邊喊道“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等等,因此,考場中奇怪的事屢屢發生。
我的親戚中經常有當監考官的,我向他們打聽考場請鬼神的事,他們也說是有這種事,於是,我把聽來的那些最奇怪的事記下,其中有個故事是陳扶青老先生說的一則自己年輕時親身經歷的故事。
該事發生在乾隆某年,當年有一位與我(陳扶青)結伴考舉人的同宿舍的俞生,他是江陰縣的秀才,才剛考完頭場,他就收拾了行裝準備回家,眾人奇怪地問他:「才考了一科怎麽就要回家了?這些年的努力不就白費了?」俞秀才支支吾吾的說不清,臉色很不好看。
大家進一步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麽事,說出來大家幫你想辦法。」他被逼不得已才說出實情,俞秀才說:「說起這事來可就丟人了,我父親做了半輩子官,告老還鄉時得了怔忡的毛病(註三)好多年都好不了,臨死前,他把我們弟兄四人叫到病床前,流著淚囑咐我們說:『我一輩子沒有幹昧良心的事,唯有一次是在某地當縣官時,曾受賄二千兩銀子,冤殺了兩名囚犯,這是大罪孽呀!陰間報應本該絕我後嗣,但因為祖上有搭救溺水之人的陰德,所以讓我留一個兒子傳宗接代,子孫五世貧寒不得溫飽,我在世沒有什麼泰山般的大功德,枉死者的怨氣又很深重,沒有條件能免於地獄之刑罰,子孫中有不知命的,還妄想追求功名,只會增加我的罪孽呀!如此並非孝道,你們弟兄要各自努力行善,自己修個好結果吧!』說完就闔上了眼,死了!
之後,兄弟們相繼過逝,只剩我一人,我考了兩次舉人,都因為墨汁把卷子弄髒了而沒考中;昨天在考場,我文思頗為敏捷,三更天就完稿了,突然有一個人掀開簾子進來,站在燈前,嚇了我一大跳,抬頭一看,原來是死去的父親,他滿臉愁容,氣乎乎地責備我說:『為什麽忘了我的遺囑?而屢次參加考試有登第的非份之想,以致我來回奔波,吃盡苦頭,如果再不改過,災禍跟著就到了!』接著,亡父用手銬一下子把燈砸滅,硯台砸翻,人就不見了,我嚇得跑出來,內心悲傷大哭,等鄰近的考生們相繼來關心詢問時,只見我燈油、墨汁灑了滿卷紙,便都歎息了一番,回自己的號舍去。
我今年二十五歲,登藍榜(註四)不足以感到遺憾,痛心的是先人仍受刑關押在冥府。我打算削髮出家修行,學目連大士,救渡自己的母親,我懺悔的心意,希望諸位能了解。」
眾人聽到後,莫不驚訝,善念被引動,陳扶青先生回他的號舍,作了一首〈歸山詩〉送給了那個江陰俞秀才。
相信許多人都曾聽說「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父母與孩子往往利害是相連結的,父母長上不當得利,孩子雖沒有主觀的犯意,然而共享其福,自然要一同承擔共業;或是父母長上有惡行,而子女累生的也有惡報,其果報就會因此提早成熟,要提早償付。
若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造惡業,因緣成熟時就會感招被害者來投胎,而這被害者也許累生業力深重,就會以拖累父母做為討報;也有「共業召感」,就是過去生中一同幹壞事,因緣成熟也會成為一家人,所以一家子有同樣的病痛或是類似的境遇;亦或是「同業相引」,就是福業相當的人,累世因緣成熟會共為一家人,就是人們所說的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一家子每個人的調性、素質差不多。
凡此種種,未能一時道盡,但點點滴滴概無冤枉承受的,為人父母者,當時時警惕,切莫任性而為,不自雕勵(註五)。
註一:和邦額,滿洲鑲黃旗人,生卒不詳,其祖父和明能文善詩,為雍正元年癸卯科武進士,曾到甘、陝、青、閩、粵等多處任軍職,和邦額自幼即隨其祖父奔波,見聞頗廣。祖父過世後,入京之八旗官學讀書,年三十八,方得舉人,拜山西樂平縣令、鈕祜祿氏副都統等職。和邦額善文,與滿洲多位文人皆有往來,相酬唱。 註二:明清秀才參加鄉試的專用考場稱貢院,每個貢院會在建築群的中軸線上建置一高樓稱為「明遠樓」,「明遠」二字,取自《論語》“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矣”的含意,此樓高三層,站在樓上可以一覽貢院,在當時起著號令和指揮全考場的作用,由於明遠樓其作用的特殊性,使得貢院內的建築,包括貢院以外一定範圍內的建築,在高度上均不得超過明遠樓。 註三:怔忡,中醫上是指心悸的一種,屬於心血管疾病。 註四:科舉考試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若有違規,在考試后用藍筆寫一份名單公布出來,也意味著落榜,這叫“登藍榜”。 註五:「任性而為,不自雕勵」出自《三國志.魏書十九.陳思王植傳》,意即我行我素,不自我節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