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 無子西瓜基金會,照顧無子女的老人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及其他網路新聞
王建煊離開公職,退休後的日子,一點也不輕鬆,退休前就成立5個基金會,無子西瓜是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服務老人家的基金會,他率先引進信託概念,照顧老人餘生,下一步,他還想幫老人蓋長照中心。
王建煊成立無子西瓜基金會,照顧那些和他一樣膝下無子的老人,從生活問候、資金運用諮詢、帶老人家上醫院、緊急醫療決定、後事安排,甚至是完成遺願等。
無子西瓜基金會成員在服務過程,不接受任何的饋贈,連一杯咖啡也不行,這麼自律甚嚴的財團法人,跟創辦人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煊夫婦很有關係。王建煊從事公職30多年,以清廉、無私著名,外界甚至封他為「王聖人」,他告誡基金會,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檢視,因此行事要小心。
即使王建煊已離開公職,依舊以身作則。基金會成員親眼觀察,王建煊受邀演講時,演講時間在中午,主辦單位提供麵包當午餐,王建煊照樣婉謝。
「讓無子變有子」
過去,王建煊在花東為原住民孩童做課後輔導。他也在大陸發起撿珍珠計畫,幫清貧但學業成績優異的高中生繼續升學。
2011年,王建煊72歲,當時他還在當監察院長,他看見很多老人家跟他一樣,膝下無子,有人擔心老了沒人照顧,死了怕被隨便埋葬,讓他決定賣掉房子,捐1,000萬,成立無子西瓜基金會,口號是「讓無子變有子」。
89歲的竇大姊,目前居住在長庚文化養生村,是無子西瓜基金會的家人。成為基金會的「家人」,會有員工或志工定期訪視、陪伴,若生活自理不便、有緊急醫療需求,基金會能第一時間提供協助。
比較特別的是,要被無子西瓜照顧的老人家要先辦信託,拿一筆錢放進銀行,照顧自己的下半輩子。3年前,政府才開始積極推廣高齡安養信託,舉辦銀行評鑑,銀行積極拉客,安養信託的件數和金額才大幅成長。早在政府推廣前,無子西瓜就跑在前面,基金會對長者的服務不收任何費用,也絕不碰長者的金錢,純粹獻愛心。
有最多老人的信託監察人
其實無子西瓜的角色,叫信託監察人。信託公會祕書長呂蕙容解釋,當委託人失能或失智後,發生意外,需要大筆醫療支出,但委託人無法親自下指示給受託銀行,就由監察人出面。監察人也代替委託人,監督銀行。一般信託監察人多由子女擔任,但隻身一人的老人,就需要無子西瓜這類社福機構出面。
呂蕙容坦言,光靠社福機構,受限於人力和地域限制,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信託監察人的獨身老人。如今,這已經成為銀行無法受理信託契約的一大阻礙。
累積8年,無子西瓜成了全台灣最多老人家的信託監察人,共有70位,其中有些已過世,也是由無子西瓜安排後事。
無子西瓜基金會執行長王夢迪說,最年輕的簽約長者才63歲,沒結婚,也沒小孩,住進安養機構,每天上課、交朋友,日子過得快樂的不得了;也有高齡92歲的長者,剛跟基金會約好,要去看陽明山的花葬。
83歲的張大哥是無子西瓜第一個簽約的家人。如今他也住進養生村,當起傳教士,向鄰居推廣信託概念。他說,住養生村的老人家,很多是長年在國外生活,因為不能開車了,才決定回台,住進養生村。
作為無子西瓜基金會的第一位簽約家人,張大哥強調,辦理信託是預做準備,以免日後急需用錢時付不出錢或忘記錢放在哪裡。
也有不少是子女在國外,無法隨侍在側,把爸媽送進養生村,好處是有人好照應。張大哥常常告訴其他人,雖然你還健康,覺得錢自己管就好,但你不知道哪一天會失智,會忘了錢放在哪裡,因此辦信託是預做準備。
不只預做準備,辦信託的好處,錢不在老人家身邊,就能避免成為詐騙集團的目標。執行長王夢迪也觀察到,不少老人家覺得老了用不到錢,把錢分給子女,沒有子女的人,會分給親戚的子女,直到不幸發生意外,要請看護,才發現自己付不出錢。
無子西瓜基金會連後事、緊急醫療都要管
既然要當人家子女,基金會的工作量不小,從生活問候、資金運用諮詢、帶老人家上醫院、緊急醫療決定、後事安排,甚至是完成遺願等。
無子西瓜照顧的長輩,分別住在6家安養護機構,最遠到三芝、基隆。基金會只有8個人,每個月要走一趟訪視所有老人,三節會辦團聚,每年還會辦旅遊,帶老人家出門走走,當老人家突然要用錢時,有時候還會先找基金會的人討論。
基金會辦公室就在林口長庚醫院後門,王夢迪說,主要是太常接到安養機構一通電話過來,說老人家送進急診室,這時候基金會就拿著事先預立的醫療陪伴契約,趕往醫院,轉達當事人希望的緊急醫療處置。
「因為沒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我變他的委任人,代表他的家人。我們會事先跟長輩溝通,問他要不要急救、電擊、氣切,還是選擇安寧療護,要趁長輩耳聰目明時簽字」王夢迪說。
蓋天使居,讓老人家無後顧之憂
無子西瓜不只陪伴活著的長者,甚至用心對待長者的遺願。
王夢迪說,曾有一名社會局轉介的漸凍人,與妻小離異,過世後留下一筆錢要交予孩子,並向對方道歉。無子西瓜透過戶籍地找上里長,再找到這名孩子的表哥,得知孩子出國念書,等到孩子回國,基金會才親自轉交遺產,並帶上已逝父親的口信。
無子西瓜過去就有構想,要幫老人家蓋「天使居」。身為基督徒的王建煊認為,安養院或養護中心的叫法,給人感覺是人老了、要被照顧,但改叫天使居,因為天使能帶來福音,會令老人家開心。
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安養機構只收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一旦要插管,像鼻管、胃管或尿管,安養機構會要求老人家遷出,改搬進有專業護理人員的養護中心,「我們發現,很多長輩身體出狀況,就不敢出門,怕被發現他需要被照顧,就要搬出安養機構」王夢迪觀察,因此,無子西瓜想蓋天使居,讓老人家沒有後顧之憂。
當時有此構想時,還不知哪來的錢蓋房子,王建煊倒是很樂觀,他常告訴基金會的人,一切上帝自有安排,因此他說,盡管去找地、看地,因為不知道哪一天,會有愛心捐款人出現,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沒想到真是如此,王建煊夫婦的舊識,東華書局已故創辦人卓鑫淼的遺孀卓劉慶弟,原本就一直默默幫助偏鄉貧困孩子,從一九九六年起就捐款給王建煊創辦財團法人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以及浙江省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等,因捐款認識王建煊超過二十年,老婦人的丈夫過世後,由於兩人膝下無子,她賣掉香港的房產,變現3.8億元,因她認同王建煊的理念,以丈夫名義將這筆錢全交給王建煊處理。
3.8億元善款,以其中3.2億元於林口區打造「鑫淼天使居」長照機構,又獲得台達集團創辦人鄭崇華允諾協助建置及引進先進智能設備,眾所週知,台達集團重視環保永續,每棟廠房、商辦、捐贈學校建築等,都走向綠建築。截至2019年底止,台達建造的綠建築已27棟,堪稱全球之冠,天使居也將成為國內第一棟老人安養綠建築。
在善緣匯聚下,終於實現了建立長照機構的願望,為了紀念捐款人夫婿,將此一長照機構命名為「鑫淼天使居」,已於2021年3月5日動工,預計一年半後完工,天使居定位為「社會企業」,全部委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營運。
不藏私,歡迎海外有志之士前來取經仿效
目前天使居正規劃設立「人才培訓中心」,除了培育優質照服員、提升天使居的服務水準,更可為國內長照同業提供人才,甚至培訓照顧技能和簡易語言能力,為其他國家培訓長照人才,成為打響天使居品牌的活招牌。
據統計,全台住宿型長照缺口預計在2030年仍有4.2萬床,天使居立意再佳、單一服務量能始終有限,王建煊還有一個更大的使命,希望能發揮關鍵影響力,號召企業跟進加入興辦「營利式天使居」,希望能打動一個企業家,就能帶出龐大帶動效果。
王建煊對天使居的定位便相當開放,不打算藏私,還將提供品牌logo、籌設規劃、營運服務、人力資源等經驗給志同道合的單位,更歡迎海外有志之士前來取經仿效。
難行能行
服務長者的工作並不容易,首先看到長者一個一個的凋零,心情肯定不好;還有長者記憶力差,甚至接近癡呆,容易發生誤會,有理說不清,獻愛心的人,心情肯定也不會好。但是如果我們牢記《聖經‧加太書》上的一段「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那麼獻愛心遇到委屈時,就不會那麼難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