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下說故事〉 一念一輪迴
話說北宋的時候,有一位系出江西南豐官宦世家的一位夫人曾吳氏信佛,喜歡齋供、布施衣物給出家人。青草堂的老和尚八十好幾了,出於感念她的恩惠,就曾對曾吳氏說:「老僧願與夫人作子。」
又,這位青草堂的老和尚,曾見一高官告老還鄉時,萬分榮耀,因而心生羨慕,不久後,這位青草堂的老和尚於世壽九十時圓寂。
曾吳氏產子時,想起青草堂老和尚的話,就派人去青草堂看看,看到老和尚已端坐而化。這剛出生的孩子就是後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家人相信,曾鞏就是青草堂老僧轉世的,那一年是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
緣於前世修行所積累的福德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曾鞏自幼非常聰明,擁有非凡的記憶力及領悟力,能舉一反三,寫得一手好文章,並且非常注重道德修養,十二歲時,父親曾易占,要他寫一篇以六經為題的《六論》,曾鞏稍思片刻,援筆立就,文章主題鮮明,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讓父親大為吃驚;十六七歲時,對於各家注疏不僅能融匯貫通,而且還能成一家之言,儼然可以看出,將來必是一位術德兼修的大學者;二十歲時,歐陽修讀其文章,驚為奇才,曾說過「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可見歐陽修對其讚譽可說是無以復加!
曾鞏固然有高尚的人品及不世出的才華,然而,他依然同時經歷了命運的跌宕起伏。八歲時,生母曾吳氏便去世;十八歲時父親因遭人誣陷而丟官賦閑在家,斷了一家老小的經濟來源,然而家中食指浩繁,上有老祖母,下有四個弟弟九個妹妹,因此,這時的曾鞏開始分擔家計;二十八歲時,父親突然暴病亡故,又繼之以兄長曾曄的早逝,因此,曾鞏一肩挑起了撫養照顧弟妹的責任,故遲至三十二歲才成家,三十九歲才與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曾鞏陸續把弟妹撫育成才,各有婚嫁,再窮再累,未曾放棄手足。
曾鞏一生官位最高到中書舍人,這個職位在當時是帝王的最高幕僚,真正掌管著中書省職權,對於天子命令有異議時,還可以駁回詔令,可說是位極人臣(註一),足見當時帝王對其學識及人品的敬重。
仔細閱讀曾鞏的一生,我們發現在人倫上,曾鞏有情有義,他不僅是一位孝子、有擔當的兄長,更是位仗義的朋友;在學術上,他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在公領域上,他是一位苦幹實幹、心心念念愛民如子的好官員,而對帝王來說他是一個才德兼備的可靠幕僚,他一生實實在在、兢兢業業的在方方面面踐履了所學的聖賢之道,從史料上我們見識到一代大儒令人敬佩的身影。
可以說,曾鞏因念頭所致,走了與前世不同的道路,所幸,並未迷失於宦海中,只是換了個方式、換個場域修行,在面對現實生活日復一日的操練與人生的波瀾起伏,不知曾鞏此行是否了悟更多?
古今中外,許多修行人,因業緣未了,也因念頭取向之故,再加之以修行時積累的豐碩福德而得以支撐他們投身在皇家或出身自名門豪富,或為大學者、高官、或為貴婦,這些人當中,有些因燦爛不凡的經歷或無常的震撼而更加徹悟,全身而退,乃至道證無極,如東坡居士之屬;可惜的是,有人迷失於滾滾紅塵,落入萬丈深淵,出苦無期,如李林甫之屬!
從這些例子,我們學習到,想要真正出離輪迴的拘執,清淨的意念是非常重要的,修道修心,還沒修時,雜念、惡念、煩惱非常多,如果有這些情形,務必要勤加懺悔,先修至正念,再修至少念,乃至無念,需要持續不放棄的學習,必然有所進步。念頭會影響行為,一個修行人的行為也必須要端正,眾生的內心才有依歸,因此必要認真恪守戒規,修行的基礎才能穩固。
學習用清淨、無念的心布施,所以無求;用清淨的心處世,所以無爭;用清淨的心去愛人,所以沒有牽纏;因意念、行為清淨,而不再結纏緣並且積善止惡,功果才得以累積並償還累世因果,才有歸返清淨之域的可能。
註一:從唐朝開始,中書舍人的職位就是一個讀書人追求的極致,《通典》譽為「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諸官莫比焉」只有最具文采及學識的人才能擔任中書舍人的這個職位。宋朝時,中書舍人是中書省實際掌握職權的人,負責朝廷機要決策,同時擔任皇帝的機要秘書和最高幕僚,掌行天子命令為制詞,並擁有「封駁權」,如對天子命令有異議,可以駁回詔令,可說是位極人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