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發乎於情 止乎於禮  

 

混元一炁 鴻鈞老祖

2019年4月12日 己亥年三月初八日(五)道慶傳真

混元一炁大宇宙  鴻鈞老祖降來臨

大道禮儀敬己心  初始混沌個己生

 

        有情芸芸眾生,皆是由個人父母所生養,自然承襲父母祖上之因緣,也承襲自身過往之宿世因緣,因上加因、緣上聚緣,造就每一位眾生有各自不同之面貌,甚少有人可以跳脫此中局限!

 

        但芸芸眾生大都停留在生活取向之中,只為填飽生計奔走,少有人能了解己身今生之使命及因緣何來,又該往何處去?衣食無缺,好否?諸事順心,好否?兒孫滿堂,好否?嬌妻美眷,好否?世間皆如汝意,好否?

 

        以上種種若皆是甚好、甚佳,但修子可否思索:汝之因緣皆如此甚佳美好,修子之人生目標又往何處尋求?修子之提昇心性,又從何來也?只能停留於口腹、財帛之滿足,又何來機緣完消祖上家族之因緣?又如何完消己身之宿世因緣?

 

        因此,地冥星無法像方才所提及之種種美好因緣,反而是讓修子有諸多困難、苦痛、欠缺之因緣,要去一一償受挫折,才能在刻骨銘心之中來提昇、改變,否則,又何來因緣讓汝面對種種困境?生老病死,乃地冥星諸有情眾生要去歷經之過程,但修子只知其過程,卻不知要如何轉化己心內在轉折,而來了解天地演繹森羅萬象之智慧也!

 

        發乎於情—芸芸眾生皆有其習性、感受、愛慾、貪痴、嗔喜,乃是人之常情,因應眾生之外境,而有種種之心境轉折,遇歡喜之事,心生喜樂;遇嗔怨之境,即生怨恨、憤怒;遇貪痴之境,即生貪求、慾望之心。

 

        以上種種外境,修子自然有引動起伏之心境對待,宛如驚濤駭浪之海面,孤舟自然隨風而起、隨浪而飄,修子自然無法避免,此間情境,也是人之常情;發乎於情,乃指種種無常、有常之外境,修子內在即起各種情緒、感官之起伏,當下心起,即是因緣業力之引動,縱使旁人大力勸阻,也難以回天!

 

        因修子身陷其中而不自知,將原有理智與修持拋至腦後,讓己身陷入其因緣情境之中,久久無法跳脫此因緣局限,造就了人間諸多悲劇;本不應犯之情緒、感受,而因一時之困擾,犯下諸多無法彌補之過錯也!

 

        貪慾之心,而有財帛損失之外境;嗔恨之心,而有逞兇鬥狠之外境;痴戀之心,而有求之不得、迷戀之外境;猜疑困惑之心,而有人我、是非之外境;愩高、我慢之心,而有我執、固化之外境,皆是修子之內在情緒轉折,而有種種因緣外境孳生;心由境起,境也由心起,皆是缺一不可,必須有此內在心境,才有此外在環境;也有此外在環境,才有此內在心境也!

 

        止乎於禮—種種難以降伏之心境,又如何來轉折、變化?乃是世間修子之一大課題!內在不平心境、情緒、感受,如何尋求宣洩出口?又如何降伏種種心魔起現?甚是難矣!

 

        因此,宗教戒律、禮儀,自然由此產生,來讓修子在不平、難伏之心,先來轉化修子之言行,再由言行內化於修子心境,但世間修子難明此戒律、禮儀背後之涵義,只是墨守戒律、禮儀之外形而已!

 

        修子貪嗔癡慢疑,五毒俱犯時,必須先讓己心沉澱,內觀自省些時,再仔細觀想事件之前因後果是如何孳生,而非讓己心起伏情緒心境來主導己身;輕聲細語之言行,取代憤恨怒罵之言行;口出蓮花之言行,取代咒詛他人之言行;心如道場之心境,取代修羅戰場之心境……。

 

        以上禮儀、戒律,並非讓修子畏縮怕事,而是能退一步,來改變己身之言行,進而改變己身之心境,而非彼此兩相對待,將己身層次、修持提昇,並非依舊凡夫心性,是非、鬥爭不休,與人爭其高下,與己只是求其口舌之快,對己又有何益?

 

        他人對錯,亦是他人對錯,又與己何干矣!己身之對錯,又如何來修正反省?這一次不來修正反省,下一次相同情境,依舊會再重來一次之前的過錯,只是不同人物而已,必須己身來切實修正,自然減少因緣、習性之產生!

 

發乎於情乃天性  兩相對待是非起

誰人亦對誰亦錯  反省內觀皆他人

誰又確切說己身  修持乃是止乎禮

改變過往無明性  完消因緣提昇起

 

        此偈!同有情眾生相互共勉之;將發乎於情、止乎於禮之意義來說明、了解;並非墨守戒律、禮儀,而不知其含意,自然無法臨事而修整己身無明心性,反而會隨順己身因緣習性而來依舊生活,又如何有良善理諦運用,落實於生活之中?甚難、稀矣!

 

        能夠明白之修子,自然會改變、提昇,無法明晰之修子,又如何談到更深一層之運用也!好,今日辛苦大家陪伴著作,大家再會也!

 

無極理經菩薩

 

無極理經菩薩臨  理化經義化含藏

修整過往無明性  覺醒內化菩薩行

 

        諸聖佛與諸賢生及無極大道學院、院修學士等晚安!今日由 混元一炁 鴻鈞老祖降來,著作大道禮儀敬第六回:發乎於情、止乎於禮;將有情眾生之習性、氣秉、因緣孳生時之種種起伏,做一闡述;又要如何來轉化心境,進而轉化外境?

 

        並非只是依照有情修子之原有習性來處理,而是能有更高層次來轉化五毒,化其驚濤駭浪,來轉換風平浪靜;煩惱、憂愁亦是外在環境,亦可以是內在心境所致!如果不將煩惱、憂愁放在心裏思索,又何來煩惱、憂愁?亦只是改變提昇己身原有氣秉、習性之契機也!此間心境如何轉化?則觀個人每日內觀自省,外在行持之功夫也!好,今日至此,再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