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禮節儀規 敬重發心  

 

復聖 顏回夫子

2019年3月22日 己亥年二月十六日(五)道慶傳真

曲阜顏門一修子  侍奉孔門聖賢道

坦坦大道修己心  提昇心性至聖賢

 

        世間芸芸眾生,受其地冥星之局限,深陷五濁惡世之中,自然有諸多生活取向要去一一面對,並且受其束縛而無法跳脫,因此,人類社會數千年時光之運作,自有其人為規範,並非是一人一時即可來打破之!

 

        而入於規範之中,自然要按其規範施行,如:政治、經濟、市場法則、國家制度……,自有其之規矩來運作,在其規矩之中,更有其禮節儀規來施行;政治有政治禮儀,經濟有經濟規範,外交也有外交禮儀,生活也有生活規範,自然宗教也有各宗教之儀規,乃是人類社會按其風土民情演化而來,並非可由一人一時來強行打破之,必須按其風土民情施行也!

 

        眾生入於地冥星,自然按其地冥星之局限,但修子必須了解其禮節儀規之背後涵義,否則又如何發心敬重!也只是跟人拿香跟拜而已,徒具其形式,而無其含藏,又如何數十年施行如一日?易陷入外境變遷而改變心境也!

 

        禮節儀規—職場有職場之禮節,餐飲也有各餐飲之禮儀,生活之中也有生活規範,而宗教更有其宗教之禮節儀規;各種不同之場合,為何會有不同場合之禮節儀規?乃是要修子是否能有一定之層次呈現,一定之專業呈現,一定之知識呈現,以及內在一定之重視也!

 

        並非用其可有可無之懈怠心境來應對之,而是用其專業、誠敬之心境及儀貌來應對也!是否讓外人對汝之肯定而來親近汝?如修子在各種商業及專業正式場合,依舊用居家服飾、居家態度來應對?是否在其正式場所而呈現格格不入,可有可無之態度?又要他人如何看待己身?汝又如何看待自己也!

 

        因此,要將己身最好、良善之一面呈現,則必須將己身之儀表、心境,做一仔細整理,言行舉止作一合宜之專業、和善,才能引人敬重,亦是對己身來敬重也!

 

        敬重發心—有一慈悲心境,自然有慈悲言行,有一專業態度,自然有專業表現,內在發心,在在影響汝之外在儀表;外在儀表,又在在反應汝之內在想法、思惟;因此,各種正式場合之禮節儀規,皆是要修子拿出正式專業內在來呈現!

 

        如宗教禮節儀規,皆是以莊嚴肅穆為重,既入於宗教修持,即是要將凡夫心態,提昇至仙佛聖賢心境,又何來嘻笑怒罵?則以莊嚴靜寂之內在,來時時刻刻反觀己身;如在宗教道場,嘻笑由人、怒罵由人,又如何得到眾人之肯定?又如何得其他人所景仰?

 

        正如:心如道場、口出蓮花、輕聲細語、面帶微笑,雖是簡單數語,但能數十年皆始終如一之修子,又有幾人也!將己之心境、言行、外貌來保持良善予人,也是不簡單之功夫,更何談及高深之理諦也!

 

        修行並非在道場含藏中下功夫而已,而是在汝日常生活之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能達及般若智慧境地;在道場中如何施行?在家庭中如何施行?在職場中又如何施行?在言行中又如何施行?在心性中又如何施行?

 

        風平浪靜,自然心如止水,但在狂風怒濤之中,修子又要如何轉化其心境?是依舊風平浪靜,還是心口呈現阿修羅之嗔恨相?才是考驗修行真正功夫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將己之禮節儀規來好好施行,並了解施行之意義,進而轉化己身含藏,發心敬重!

 

        要尊重別人,必須先尊重己身,要尊重己身,必須先尊重己心之起心動念,心口合一、言行合一、舉止合一,自然視其各場合之禮節儀規、戒律為自然,而非視其禮節儀規、戒律為束縛,將己身最專業、重視之一面,呈現於此地冥星之中,又何愁無往不利?自然逍遙優遊其中也!

 

禮節儀規眾戒律  在在束縛不平心

專業態度發其心  修整不足欠缺行

凡夫行徑改過往  點點滴滴步步前

言行舉止儀表貌  在在呈現汝內心

 

        此偈!同有情眾生相互共勉之;有情修子在地冥星之中,皆要不斷改變原有不足欠缺,才能有更好之提昇,如果是裹足不前、絲毫未變,又要何人來認真與汝交流?又如何得其善知識提昇?只能在汝設定之框架中打轉而已,又如何跳脫至更寬廣之天地也!好,今日至此,感謝大家陪伴著作,再會也!

 

無極司禮尊神

 

無極司禮尊神臨  司禮司心司言行

尊禮尊人尊己心  由人造作由人進

 

        諸聖佛與諸賢生及無極大道學院、院修學士等晚安!今日由 復聖 顏回夫子降臨來,著作大道禮儀敬第三回次:禮節儀規、發心敬重;將地冥星修子之禮儀儀規及戒律,要如何由形而下之中,來提昇於形而上,並非始終在禮節儀規之他律中打轉而已!

 

        而是要真正內化在己身自我施行之自律,並且將各種不同場合之禮節儀規,能做到盡善盡美,甚至在施行之過程中,達至淨化己身、己心之含藏,才是重要之突破,而非數十年依舊是凡夫習性,如此甚是可惜矣!好,今日至此,再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