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回 家庭成員 命運不同  

 

虛空二文衡聖帝

2017年4月14日 丁酉年三月十八日(五)道慶傳真

虛空天界無極根  文衡聖帝降臨呈

三綱五常為奠基  世人教化薰習真

 

        有情原靈入胎初始,因宿世因緣引動今世命格,形成秉性、習性、慣性、個性,各有殊異,雖在同一個家庭,但各不相同。縱使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世,也不會相同;因為前世因緣不同,形成今世個體的差異。

 

        有者來償報、有者來報恩、有者來觸緣、有者是來解消冤債,各有不同因緣償受,無法以人力完消,縱使運用算命、命相學理,也只能了解其中一、二,無法觀其全貌,累世所結關係到今生所償,是為人生難解之迷障!

 

        家中成員縱使為同父同母所生,兄弟姐妹彼此之間緣也不同,有者柔弱、有者剛強、有者莽撞、有者深思內斂,同父同母雖然是出自同一母體,但孕育出之子女不太相同,又何也?同一環境,同一成長過程,同一教育資源,但成長模式仍不相同,正是說明了過去因緣的影響!

 

        因兄弟姐妹之性向、習性、秉性不同,未來所遭遇之人生道路、命運也不相同,有者成才又立業、有者糊口度日、有者入不敷出、有者反骨難馴,又是何緣故?除了前世因緣外,今生此世隨順環境、教育方式……,所養成之習性、個性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每位眾生皆有不同習性、秉性存在,對一位個性溫和之人,則無法跟人拚搏鬥勁;若是個性霸氣之人,則無法安分守己;個性深思內斂之人,無法去外向交際;而個性奔放活潑之人,則無法單純做文書內勤……,未來道路皆不會相同,必須了解覺察自身習性、秉性、個性定位,才能將自己天賦、所長來發揮!

 

        家庭成員、命運不同,每一個兄弟姐妹所得到的父母關愛也不相同的,有者投父母緣,關愛比較多;有者則非常獨立自主;有者就需要大量依靠父母,需要父母在旁不斷扶持;大部份是「驛馬星動」者會開枝散葉,自組嶄新家庭,而無法兼顧原生家庭。還有更多不同的樣態,又是為何?就與父母緣分深淺不一,但不管兄弟姐妹因緣是何,皆是父母割捨不下的心頭肉。

 

        對於獨立成才之兄弟姐妹,父母給予關愛會較少;反而對無法自理生活之孩兒,父母給予較多的關愛、較多的資源,在人道世界此為常態!有時也會由其他兄弟姐妹給予接濟、救助,若有能力又願意者,在「悌道」方面更能圓滿,這是兄弟姐妹之情誼、道義;對於能力不及者,有可能因悌道不足而產生隔閡,甚至兄弟鬩牆,以及有諸多之問題!

 

        由於父母天性之使然,經常會因過度的照顧,造成無法自理生活之孩兒更加無法面對社會的磨練及擔負自我之責任,變成只是一個「巨嬰」而已!身體雖然已成為大人,但心智還停留在幼兒時期,也由於父母長期之溺愛,反成父母內心憂愁的源頭。

 

        人生命運不同,自身秉性、習性在事件來臨之時、因緣示現之時才會浮現。若有好習性、秉性、個性,縱使遇到諸多考磨時,壞事也會轉化為好事,小人反而成就為貴人;若有惡劣習性、秉性、個性,臨事時好事也會成壞事,貴人也會變小人,又是何為?

 

        外境不變,正是心變,造成外境轉變,成善成惡皆在自己一念之間。好緣惡緣,皆必要來觸緣,而自身習性、秉性、慣性、個性雖是前世因緣產生,但如何覺察轉換,皆是自己此生自由意志(心性)來主導,並非外力所能引動,而是內觀自省來改變,能否提昇超越或是向下沉淪?皆觀自己內在心念所引動也!

 

        其實,兄弟姐妹大部分皆是良善因緣,只有小部分是有不良惡果來討報的!善緣善了,惡緣也要善了,好好將悌道圓滿。

 

前世因緣觸其因  今生秉性成果臨

父母兄弟為共業  累世更迭家人心

關愛子女天德新  成才立業自身行

父母養育悌道厚  改造含因修自性

 

        此偈與有情眾賢生相互共勉之,將父母兄弟姐妹觸緣成因做一簡單剖析,更深入之理於下次再來研析!能勘破此理之賢生,對兄弟姐妹悌道情誼,必能有所提昇,而非陷入兩相對待之深淵!好,今日辛苦大家陪伴,再會!

 

無極藍衣金聖觀世音菩薩

 

藍衣金聖觀世音  慈悲喜捨降來臨

觀照自性觀音聲  聞悲救苦行自性

 

        諸聖佛與諸賢生及無極大道學院院修學士等晚安!今日是由本宗脈 虛空二文衡聖帝降來著作《大道悌弘興.家庭成員、命運不同》,將個體秉性、習性、個性及觸緣形成一家人的因緣,兄弟姐妹命途殊異,父母關愛作一闡述。

 

        父母天性皆會愛護全部的子女,越是需要父母呵護照顧之子女,父母會投入更多的關愛來照顧,此種狀況,並非父母偏心與否,而是天性使然,才會形成此種之結果矣!能勘破其中堂奧者,自然能泰然處之,而不會被其外境所引動!人世間不分何種萬靈蒼生,也都是一樣的!

 

        只要是做為父母親的,這一份「愛」的能量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從古至今也不會更迭,冀望「孝悌」的傳承也能從古至今一直不變;對父母之恩情及兄弟姐妹之情誼於當今世代重新用客觀之角度來理解、面對,而非用主觀感受來引動,是為良方!好,今日至此,辛苦大家,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