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本心自性  

 

南屏道濟古佛    降

二000年七月十四日 庚辰年六月十三日

南屏天道本正宗    道濟古佛渡迷從

人生修持的根本    本心自性真理崇

 

        由佛性彰顯的是天心天性,又如何作提供在自己生存的要義,去作為自己本心本性即自心自性的發揚。因而要作到自己能彰顯自性佛性本心本性,才算是對自己,在此世中的真正負責。否則若淪落於他方世界中,更不知如何來提昇自己的「自性自心」即「本心本性」,乃對一切有情眾生,所必須要有的主要任務,因在對自己難以用天心天性,且一切的作為,皆受到五塵境所左右,況且受人世間的一切作為,來阻擋於個己心性本心的昇華,是更難以達至自性佛性的彰顯。

 

        佛性乃自己的本性,不論有情眾生皆是一體如是。又是對自性的提倡中,在道儒兩家來論及,即人世間的一切自性,是必須在此當下的現在來彰顯。要作到一切清淨而無瑕,若存有一絲絲的瑕疵,即難以給自己往上去作提昇。因而教化教育的功課,切實是十分的必要。不可僅執於自己通貨潤生,而不管心靈的昇華,即難以對自己有往上成長的契機。在此有情世界中一切的作為,有時會悖離了,自己本心本性的因質。況且讓自己造下了無邊的業因業果,而自己無法能了知。因在人類世界中,若難以上昇,即永遠皆存在於自己心靈上的空虛,難以達至踏實感。即對自己靈性的殘害,皆受到自己無明的顯現與阻礙,必在此當下的作為,一切心靈的提昇是要能踏實,才不會落入個己輪迴的漩渦。

 

        心靈的踏實與否,皆在空虛之中來達至。有時茫茫盲忙的一世人,到頭來不知是為啥事﹖是否僅為了傳宗接代的傳承接續,或者僅為了吃喝拉雜睡的反覆相循?殊不知在心靈的提昇中去作真正的建構。請問眾生:若天下的財富,皆歸屬於汝所有之時,汝能消受得了否?汝能無煩惱否?不也!反而更會讓自己煩惱多多,更且無法能再造福田、福份、福德,相反的是把自己入於造惡殃的漩渦中。要了知在心靈的空虛,是難以用金錢來彌補的,因在「心靈空虛」者,若無法能轉變成為「虛空心靈」時,即永遠在輪迴的左右裡。由此觀視有情眾生,更是生存在此當下的人類世界。皆因科技文明的福祉創造,讓一切的人類真正入於「懶惰」的作為。一切皆不必用手腳去身體力行,反而是按幾下鍵盤,就能得到自己要求的目地來達成。即在自己本性本心中,皆漸漸的迷失了自己身體力行的功能。又肥胖者皆一一顯露出來,難以達至仙風道骨。因而在頭腦的運用中,已漸入於停頓的局面,這也是生存在此當下時代,有情眾生的悲哀。

 

        必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中,如實去彰顯天心天性,更是弘揚於彰真如顯佛性。在此過程中,若無法把空虛的心靈作建構,在靈性中即無法具足其踏實感,反而會對自己難以作虛空的演化傳承。在當下中若無法把心靈的空虛,來轉化為虛空心靈的提昇,根本都永遠存在於「輪又迴」的轉變而已。如何來作到心靈踏實感,有之到醫院,學校或者公眾場所去作義工,即作自己能勝任的事務,但卻都欠缺了真實性那一份虛空心靈感覺,而不是心靈的空虛。要了知人類世界,是要對自己此世與未來的負責,若是此世能具備歸返條件的資糧,必然在每一分每一秒皆能踏實,更且如理實際。有切實的目標來行使,亦絕不會有存在於心靈的空虛,要了知人生由初生至老死,皆在盲、茫、忙中來度過。如此人生的忙與盲,不知有那一位眾生可以在茫之盲中,替自己找尋一條歸返天界的大道天梯。人生的忙忙碌碌,正是當下眾生所會遇到的事實。必要了知人生的「茫與忙」皆是盲目自己的心靈與身軀。何者可善用此有限的時光,把心靈的改造,邁向於天心天性的行事作為。若能如此,何愁在人類世界無法能上昇與超越。因眾生皆會替自己找藉口,是盲目又忙忙碌碌且茫茫然然,又迷迷糊糊的,度過了人類的一生也﹗悲不悲哀否﹖

 

        正是悲哀的眾生,在此世間中又來輪迴了。若能有機會,進入於宗教去作修持之時,亦難以體會宗教真正的意涵。又在宗教中,也僅是報個名掛個號而已,常會以為我已是在修行,有者行持二、三十載,更甚五、六十年,皆一直都在茫與盲之中,忙的不亦樂乎!絕無法能體證於宗教,不但是在作教化的傳承,況且要真修實行。若不能多聞即難有智慧的提昇,如此是要博學且要多聞,才是累積經驗與知識轉化為智慧,是為正本之道。而為師曾要求崇心的諸賢生,永遠皆要保持半杯水、半桶水、半缸水、半湖水、半海洋之水。那永遠都在學習中,永遠皆不會舉高而耀心,自大而狂傲。若不如此要求那是會在未來,將入於自己預設陷阱,讓自己入於苦磨之果報中,為何要求永遠都保持著半杯水、半缸水、半湖水、半海洋之心態與作為?就是要能低聲下氣,讓自己去行持此世中應行的任務,亦要在「孝道傳天下的真理」中,讓自己能具足真正上昇的豐富資源。明否﹗

 

        半桶之水永不滿    半缸存在能儲藏

        海洋永半無災厄    自大高傲造己殃

 

        人生心性本善良    本心本性似海洋

        天心天性相互迎    成就此生歸天賞

 

        此偈同有情眾生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