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泯心泯境    存心存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降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九日 己卯年九月十一日

偈曰:人天教主降來堂    本師釋迦真心賞

            存心存境化無塵    泯心泯境再述真

 

        由存心泯境而入於存境泯心之中,乃我佛門禪宗所必須要有的敏銳觀察力。故要先具備相當深厚的功夫才能致之!然而在禪宗所顯示的,正是把一切可以化除的心境,來做是一種向上提昇的資本。因而即以泯除了此色心同外界的色相做相互結合。又在於是對敏銳鋒利的根器者,才能言及。否則若按照一般平凡眾生,皆難有實質觀察的敏銳力與功夫。

 

        一切的觀察力,是要破除了一切虛妄思惟的建構。若無法達至真正了知人世間的一切世相,即常受人世間的形形色色所左右與影響,更是無法破除在「心色」兩法中,能有實際的資本,更是無法對自己能提供正確回歸的資糧契機。又眾生是對自己生存

的過程,是無法能了知人世間的一切世相。即難以對自己的生存,給予成長改造的資糧與契機,乃是對自己一種相當殘酷的事實。且在眾生皆會認假為真,又以人世間的種種行徑促使自己在凡塵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沉淪。

 

        泯心泯境必是破除一切虛妄與實相的世界,然而若不能了知泯心泯境,則是無法能有向上提昇的資本。必在於每每是受色相來左右,因而泯心泯境是必要在禪門中來發揚。即是『不動心,不動相』又在一切法界,皆是有形有色的實相界,必受外界來左右,不論任何人皆無法離開於此色相。故而永遠都在輪迴之中。然而在佛、道兩教,要能提倡對心性、對靈性的超越,則是必要來超越泯心泯境的世相,否則必受色界所左右,且在於是對一切世相,由眼觀色的世界,即會受到色界所左右,更難以超越色界,難入於氣理兩界,但在色界中,更要了知的,正是人類生存的實相世界中,若沒有泯心泯境,亦無法達至超越提昇的條件。

 

        泯心即已無此心之動念,泯境亦無境之動念,乃化除了對心動與幡動的過程,皆在於能把此心之動來消除。更斷除了實相與虛妄的心境,然而在心的世界中,仍是處於一切清靜與淨濾。因在於是消除了此心的動搖,亦在自己是對外境而動心‧故無法能向上超越,如何在泯除此心中,能不受外境所影響,但外境仍是存在,故難以泯除此心境的外馳與攀緣,即是入於對一切世相,又再有更深一層的提昇。

 

        存在於外境的一切,即是存境的過程,又如何能了知存在於心境中,是如何能對法界的一切世相,來做更深一層的提昇,則必要能了知是在『存心存境』的過程中,讓自己能明了一切世間相,而並非只是入於世間又對一切世間相無所了知,無所判別。乃是對外境更是通過了經驗的累積,且是智慧的借與,才更能了知一切世間相的本體。故在於存心存境,正是禪宗本體的基本架構,因在一切真實的實相中,天地的長遠,又人類的短暫,又能如何!必要是靠自己去做成長,必要能給予自己在未來,通過三際遷流的過程,是在當下中去體證人世間的種種行徑過程,才能保有一份對自己向上提昇的原動力,如此來言,則是具備給自己本身做超越與提昇的資糧。

 

        存心即是對外相一切能了知,存境則是通過外在的考磨與歷煉,才能達成至爐火純青的階段。眾生可觀在於年長者,正是累積了人世間,一切的酸甜苦辣的經驗,更是通過了生住異滅的過程,才能累積豐富的人生經驗。故而其考磨亦較減少,又在於初生之犢亦是不畏虎,更不知天高地厚。然而剛初入社會的青少年,皆因經驗之不足與不豐富,才導致在人世間有種種的考磨。更是對自己無法能累積,相當豐富的人生經驗,故而常受考程來磨此身心,能謂之天之考否?試思即明也!存心存境正是超越人世間的基本架構,故已經是入於「見山不是山」,而入於「見山是山」的第三層次。即在於能了知一切的世間相,且是早已開悟了,更明白人之靈性的成長是如何了。『存心存境』正是由人世間的一切世相過程,來做更上乘的追求,才能達至也。

 

        泯心泯境,存心存境,是追求向上提昇的基本資糧,在主體架構中,通過了人世間的種種歷煉考程才能達至。故而向上提昇中,若無法能有實際的資糧,即根本都無法有實際的經驗過程。即難以對自己與眾生靈性的提昇,有實質的效果。在崇心的大道系列叢書中,將是一冊冊來著作,亦是累積諸多的天書,能下化於有情世界的芸芸蒼生,才是崇心的基本聖務與使命。今日真是為崇心感到欣慰,能長遠在大道系列,有一份真實的教化資糧。必在未來中,能實際給予不論儒、道、釋、耶、回的芸芸眾生,提供可以成長的資糧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