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貪嗔痴的化除-嗔
南無藥師如來佛 降 一九九九年八月廿日 己卯年七月十日 偈曰:南無稱讚無上佛 藥師如來是真我 貪嗔痴念起無明 化除往上必超脫
眾生因貪慾而入於生存的環境中,是以潤生來作行持的動作,如此是以生存潤生的動作,必有『取向』的思想才有投入,方能把『向取』來行使。即是創進的行為,而此創進若停留於不動之時,即無法把人類生存的空間來創發,必然是以作創造、創進的步驟,而此步驟形成的原動力,即是貪取的走向,即是『向取』的原動力。
而在『向取』中是以物種的創發才能開展,即有貪求的慾念,而此慾念的取向中,必存在於『向取』的潤合,因在潤合的『向取』中,是把『取向』來成就。如此在人類的世界裡,必然是將貪慾來創發,達至目的地的行使,即是貪求慾念的『向取』也!又在貪求中,必是有取向才能促成,而此『取向』中,即有嗔恚慾念,即是恚心的運轉,此即在『嗔』中有逆之轉向,必然存在於取向中,將向取的事務來造就。因而嗔於不動,即難有持恆力量的產生,而嗔之動作,即是把忿怒來顯現,因忿怒是恚心的另一種向取,又在恚心中,若是無取向,必存在於恚心中而無忿怒也!因恚之展現的正是把忿怒來消除,故由嗔之所動中,必然是以忿怒來平息與平靜在嗔恚之中也。
嗔對眾生能入於凡塵中,是在人類的有情世界裡,能出生為人是有相當大的福報。倘若不能珍惜此生的軀體,必在輪迴中反覆相循,進入了自我預設的陷阱內。如此嗔於自我無法向上求取智慧的累積,來滋潤個己的資糧,必會在嗔中存有恚之念也!因而恚心即入於忿怒中,即形成了火燒功德林,已是無法存在了。而此火燒之忿怒,必然是以功德作取向,而此『取向』若無『向取』中,亦是無功德之展現,又何來能有功德之謂!
嗔於眾生能入於修持境界,反而會比凡塵的無修眾生,來得更加固執,更無法轉化,因而即形成了一顆頑石硬梆梆《定扣扣》,不但一點都無軟化的跡象,更且是入於『阿咑嘛控固力』,乃人間的一種笑諺,因而必然無法轉圜在修持的侷限。如此是否嗔於自己的固化所致,甚且難以改變也!『阿咑嘛控固力』,乃人間的一種笑諺,不知在凡塵眾生的自己,是否入於此侷限中而無法轉圜也!必是要自己能了知嗔恚之心在何處?又如何改進創造?必然是轉化與教化的基本要求。能嗔於自己無緣求得無量智慧,具足源源不斷的資糧,如何在未來,能實際下化於有情世界的芸芸蒼生,才是修持者,必須要具備的條件與作為,更是真實性。
嗔於自己不足的取向,必然是自己了知自己的不足,更嗔於自己無法成就,無法超越。才受輪迴相循而左右,必在人世間,若常嗔於自己之不足,又如何能創發?如何能行持於『大乘菩薩行的覺有情境界與位階』?如此是自己嗔於自己之不足,那又能怪仙佛、聖神、菩薩之無教化所致之,又在於自己有否『阿咑嘛控固力』之侷限裡才是真實。乃以人世間的修持,必要把持著永遠都是半桶水才是實際。可在『聞思修』中入於『思惟修』的菩薩境界,更甚入於『細思惟修』的佛國境界中。
倘若能嗔於自己之不足處,更必須往上求取大乘源源不斷的福德與智慧,才可能具足往上追求之願心,即是向取慾念,能嗔於自己所不足而作追求,而入於真正能『代天宣化、教化眾生』的資糧位,更能進入實行的位階,才是證道體悟所必須要了知的一切。
詩曰:貪念化除了業因 嗔心自己的不足 轉化半桶入豐盈 更能大乘菩薩行 貪心不足往上求 嗔己難逢智慧修 福德加添更豐厚 佛國淨土我成就
聞思修中入於思惟修,更要入於細思惟修,才是把「禪宗」的要義了知與明晰,亦能於往後中,建立自己的信心、願力、行持也!了知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