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崇心母懿敕
虛空上人 降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 己卯年五月初五日 詩曰:虛空傳真理至誠 上人闡理述體證 大道佛心演禪宗 崇心母懿敕實真
崇心-崇心者乃至高無限的理諦,來應用於出世與入世的潤生生活過程。必要了知崇德至高的心性-是一切萬法的根本,乃是將「唯心所識」的理諦,應用於人世間中。因萬法唯心造,更需要用心來體證,任何在凡塵的一切物種,皆是如此。又在萬法中,若無引用心法,是無法能成就,更難以把一切潤生的組合來開展,又無法作下化的資糧準備。因在萬法是一切唯心所識的開端,亦離不開佛心所演繹。
崇心-正是把佛心潤合了,又佛心之名相,是以佛家(釋教)所引用。若言儒家又是如何?在儒家之法承是聖心。但在道家又是如何?是道心否?是仙心否?皆是以崇高之心性-理之心才是正確。儒、道、釋三教之傳承,乃在把當今現世的宗教,不要分彼此,不要分高低,不要分汝我,皆能低心下氣去融合應用於日常生活。是把生活與修持能兩相結合,更要在修持與潤生中,將一切過往不良的積習來作改造。然而往昔已逝矣,難以追尋,且前世之種種更難以實證,必然無法在人世間,真正應用於體證,又如何能實際明白,其前世的過程是如何?尚且存疑且須考量。但在未來中,必然可以追尋,更可以改造,觀今之一切必能了知。甚且個己能掌握與拿捏,才是正確,否則如何來改造過往的含因否?
母-乃無極至尊所明示之。 母為天地中的慈愛。若一切萬物無母慈潤呵護,能生育成長否?尤以人類更是如此,又何來能有成長教育與學習,在在的智慧開創之初始皆是母之德。必要是作教育與學習成長的經驗,作下化,作傳承。而 母心所盼望,皆冀望自己的兒女等,能出人頭地,更有番大作為。甚且能弘揚 母之德澤來彰顯,進而利益有情眾生。如此 母之慈懿所引用、所教化的,必然能身受其善良德澤。作個己與萬物眾生成長的福祉,是母心之德澤也! 母乃萬物的根本。 母是把一切有情眾生共同來護蔭,故而母謂之陰,而父謂之陽。天地間陰陽乾坤之定位,必能繁衍永續傳承,欣欣向榮更長遠茂盛。
懿敕-懿敕道脈系統所頒示的,必然是於此世當中,以先天無極大道作基礎、作回歸。如此懿敕道統是超越,是把往昔陳腐的方式做改造。必然會在現世中,能有更豐盛的果實資糧,必然可以在回歸中,有實際的踏板基石。必然能有更可超越的成績,才可以在人世間將往昔不良的含因來改造。懿敕者是為 無極皇母所親身懿命,在下達頒示之道脈,其因緣非同小可,更是殊勝,自然可在凡塵中作證實來回歸。如何把仙佛苦口婆心,殊勝的資糧,讓有情眾生更以自己的潤生過程中,去體證,去歷練才是實真。
崇心母懿敕-不僅能在凡塵中,把過往不良的積習來化除,讓宗教的有情修子,及一切有情與非情的眾生,皆要了知天地的德澤及 無極皇母的慈恩才是正確。因一切有情修子,入於宗教,迄今早已遠離往昔五教聖人立教之本意,且變質良多,更難以導正。又把各自籬笆高築,難契聖人之旨意。故在時遷法亦遷的同時,往往認非為是,自認如此乃正確,更是前人一脈相傳所致也!如此而為,是無法在此一世中作超越。若還寄望於來世再來成就,必難在當下能有一世歸返的契機,因於下世中又是如何,真能具足此天機否?哈哈!才怪也!
崇心所著作之天書,是以「唯識理諦」加上「禪宗學理」作融合。更以佛心應用於修持及潤生。佛之心乃聖者、仙者、神者、道者、菩薩者也!而佛心所引用不僅是如此,更要超越禪學理諦。讓後學修子皆能體證,其資糧正是下化滋潤有情之眾生。因而禪學所展現的,無非是以佛家唯心所識,是一切萬法萬物之起始,乃是心法。而一切的色法中所能見到的,不但是把心色兩用,兩相融合,才能在現世中利益自己的潤生與修持。
詩曰:色色心法心色法 禪禪學理禪宗學 佛佛心心大道心 崇高至理是真心 禪心萬法皆佛心 佛心引渡眾原靈 原靈回歸再超越 超越更是崇高心 崇高心性皆實際 實際實行更有心 有心必然能化性 化性實證耀禪心
此偈〈詩〉賦與有情諸賢契共研必有所得。崇心在往後自有一番大作為,在上蒼能見之,崇心能永續傳承,帶引「儒宗聖教」來發揚。更是相互把「慈惠系統」、「天道系統」來印證且融合,提供大乘資糧引渡蒼生來回歸,更能超越。才是崇心的重責大任,諸賢生必然可在往後中,有切切實實的了知與實證,甚且是自己甘願來做,更推廣無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