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常與無常
佛教教主 釋迦牟尼佛 降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六日 戊寅年九月十八日 偈曰:佛教傳揚三千年 釋迦牟尼佛福緣 大道諦理更弘展 常與無常是本章
無常在於眾生之生存過程是一連串的組合,因而若以生活之接續而言,是相當重要及不可忽視的。生活之過程乃在於常態之中,若常態保持著一連串即無常的接續。又常態正是一體如是之本質,而無常即在生活之變化中才能促成。倘若在常態之中,即無改變的契機,若以無常言,生活之變化正是把修持之過程,來作為是對修持者一種的改造,因循著人生的過往是經驗的組合與累積。若是無任何經驗累積,何來能有智慧的開展,因智慧是現今眾生所欠缺的主要資糧也!
在經驗所傳承的過程,把日常生活的一切,作為生存條件的主要。如此乃人類所必須要有的知識。但若以現世人類的作為,常常會為了欠缺某種因素之下,會以人類生存之過程經驗。而無法將實際的修持方式,落實於人世間,即受到無常所難以轉圜與固化。又眾生皆在日常之中,把人世、把經驗、把過程來創造,又以宗教所教導的正是「人生無常,世事無常,過程亦是無常」。如此無常正是青春歲月消逝的累積,更是把無常當作是一種增加經驗與智慧的交集點。如此必須要能以在生存中,有實質的改造過程,才能將無常來破除於修持的迷茫。
常-是在人世間有一連串無常的組合,即是生活於日常中。正因是每日皆受其相同之生活過程,往往積習成是。因積習正是在人世間,難以破除其生存條件之調整,而修持亦是如是,甚且根本都沒有辦法轉圜,在人世間有常之相續。若在生活中跳脫於此限制,或是另外增加了生活之困苦,即銘記於心中,但此作為之時,必難以平常心來看待。皆以經驗的組合,把人世間之常態,一下子即打散了平常之生活組合。如此一個人或是修持者,若以平常之常態在人世間太久了,即會迷失了自己,難以有真實的生活面。因而平常即在平靜的生活當中。常常會為了增加困難的結合點,常會認為是一種磨難,更是一種障礙。如此長久了,即難以在平常的生活當中,能增加智慧與經驗的轉換。如此正是眾生處於現今時代,最容易犯到之通病。
常態即在於無常之中,把平常來打亂了生活的品質,正是芸芸眾生皆有此觀念。但在於真正的修持者,正是把常態打亂也打散其組合,而此當作是一種人生的座右銘,更可在人世間有此經驗,可以下化後代。若是沒有此觀念,往往會認為對自己是一種磨難,是一種阻礙,因而眾生之常態正是仙佛早已曾經體驗之過程而已。
因仙佛能把人世間的組合過程,看得一清二楚,眾生又是在於常態中打散(亂)了腳步。如此正是增加經驗與智慧的結晶與累積,若是眾生能有機會成就於仙佛菩薩之時,即有比他人(平凡眾生)更能有實質的經驗,與智慧來作下化眾生的資糧。若是欠缺了如此之條件,又如何能有實際參與的經驗過程。並非僅是道聽塗說而已,正因是自己親身所能體悟之過程,則比較刻骨銘心。在下化教育之過程中,把人世間的經驗化作智慧的結晶,才是在人世間,作有情世界眾生教育的資本,更是成就自己的資糧位。
常與無常正是扮演在人世間一種教化的課程,只要是人類的眾生。皆在於常與無常中來完成此一生之因因果果,業業障障之完結。如何能看破常與無常,正是如此的演繹人世間。也讓眾生在「常與無常」之中,把人世間的過往用不平常之過程,來讓眾生增加經驗與智慧的累積,如此正也是反面成就現世有情的眾生。
無常是一切的組合過程,若是眾生無法了知無常的生滅過程之時,永遠都是一個受輪迴所左右的個體,因此必須要能了知無常正是「生命消逝的結合體」一點一點的累積,換來真理正是破除了生活中的盲點,給予修持者真正有回歸與成就的天機。因而無常正是在一連串中作組合,一連串中把人世間的時空作有系統的改造。任何一位眾生皆是如此的過程中,因人類之初生謂之嬰兒,及長謂之兒童,漸長謂之學童,再長謂之青少年,漸而青年、青壯年、中年,復再一步步入於老年。如此皆是一個的個體而已,而名稱卻有如此之多,那正是無常名稱的顯現。把一個人類由入胎之始的名稱,到老死之間的名稱串連著,各皆不相同,如何能實際了知,必要有實際經驗與智慧,更是要在有情世界中把常與無常,作組合的交替而已。
由無常與常之過程,正可以成就有情世界的眾生,更可以在其過程增加經驗與智慧的累積。才是真正成就於大乘菩薩的行徑,達至蓮花佛性的國度也!
|